周末的早晨,儿子小雨又是睡到九点多才起床。我像赶牛耕地似的跟在他后面,催他洗漱、吃早饭,然后写作业。
看着他懒懒散散坐到写字桌前,我才敢去忙其他事。可才过十几分钟,客厅就传来了电视声。我过去查看,小雨丝毫不慌,窝在沙发里看电视,书本文具散乱地摊在写字桌上。
我压抑着怒火问:“作业这么快写完了?”
他盯着屏幕,漫不经心地回:“写完了。”
我没再多说,翻翻他的作业,拍照发到班级微信群“打卡”。随后又把照片发给加班的妻子,赌气道:“看看你儿子写的作业,鬼画符一样!我管不了他!”
这不算气话。我真不知道怎么管小雨。但凡我严厉点,他就吵闹着赶我走:“我不要你管,我要妈妈管!”
不一会儿,微信提示有新好友申请。点开一看,验证信息显示:“小雨爸爸,我是班主任孔老师。”
我有些疑惑——孔老师的微信我明明有啊?但还是点击了“通过验证”。
孔老师随即发来信息:“小雨爸爸,你好。小雨最近的作业总有错误,请提醒他写完后自己复查一遍。另外字迹潦草,请督促他认真书写。家长也要帮他检查一下,不要直接拍照提交。”
我赶紧回复“收到”,又问了句:“孔老师,您换微信了吗?”
对方没有回复。
我翻看好友列表,发现里面竟有两个“孔老师”,头像、昵称一模一样。来不及细想,我得赶紧“收拾”那小子!
我板着脸站到小雨面前:“过来!把电视关掉!”
他皱着眉不耐烦:“干吗?”
我说:“孔老师发微信来了,说你的作业有错误,字也写得不端正!我还挨了批评,她说我没给你检查!”
听到这话,他赶紧按下暂停键,凑到我身边急切地问:“真的?让我看看孔老师说什么!” 他还以为我骗他。看完微信,他耷拉着脑袋,样子十分沮丧。
我把作业本推到他面前:“孔老师就是让我提醒你。赶紧关电视,作业重新检查,这里、这里,擦掉重写。”
“孔老师”的话真管用。小雨关了电视,规规矩矩伏在桌上,认真复查修改起来。
晚上散步时,妻子突然问我:“孔老师找你没?”
“找了。也找你了吗?”
“对啊!我说我在上班,让她找你。”
“她有两个微信?我今天下午刚加了个新的。”
妻子低头不语,走了几步,突然哈哈大笑起来。
原来,妻子用手机副号注册了新微信号,把头像和名字都设置成跟班主任孔老师一模一样,然后申请加我好友。
当然,她用心良苦。小雨上三年级了,贪玩又叛逆。每天的作业要我们跟在身后反复催很久,才勉强肯写,草草写完后立刻看电视、玩玩具,敷衍了事的作业总有不少错误,字迹也歪歪扭扭。我和妻子软硬兼施,骂过也哄过,他却依然我行我素,毫无改进。
都说教育孩子要找对打开心房的钥匙。孔老师就是小雨的钥匙。与其说怕,不如说他真心喜欢并信服这位老师。只有孔老师镇得住他的性子,只有她的话他听得进去。孔老师让学生把家里闲置的图书带到教室图书角,他翻箱倒柜,恨不得全搬去;孔老师让放学后有空的同学帮忙打扫卫生,他这个在家垃圾掉脚边都不捡的人,抢着报名扫地擦玻璃,累得满头大汗还笑嘻嘻的。
在“孔老师”的几番提醒下,小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。我和妻子,一个真爸爸,一个“假”老师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妻子的“演技”也愈加炉火纯青,除了督促批评,偶尔还会发几句表扬鼓励的话。受到“孔老师”表扬的小雨劲头更足,不用提醒就主动练字、读课外书。
可小雨毕竟十岁了。我们担心纸包不住火,万一露馅,不但会失去他的信任,还可能引发强烈的逆反。与妻子商量后,我决定向真正的孔老师寻求帮助。
听我解释完来龙去脉,孔老师非但毫不介意,反而觉得这方法巧妙。她还答应,万一露馅,由她来帮忙圆场。不过,作为回报,我要在家长会上分享这个经验。
不出所料,我家的做法引起了家长们的浓厚兴趣。听说在“孔老师”“李老师”“周校长”们的“督促”下,班上的孩子们都有了或大或小的进步和变化呢。